义诊即义务为患者诊察疾病,有时包括施以简单的治疗,本质属于公益行为。义诊做为各类各级医院践行医疗机构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,提升形象、提高影响力的重要方式,成为医院运营的必选项。那么,医院义诊为何越来越难呢?
一、背离义诊本质,公信力受损。
义诊在增加患者量方面确实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,但义诊的公益本质不能改变更不允许改变。如果医院淡化公益性、加强功利性,引起组织机构或群众的反感,义诊效果将会大打折扣,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,还会增加负面影响,加速医院形象受损,医院义诊怎么能够不难呢!
二、混肴义诊区别,积极性降低。
义诊也是有区别的,如果是医院组织并直接向群众或患者提供的义诊我们称为C端义诊,如果是其他单位或机构组织、申请医院协助或帮扶的义诊,我们称为B端义诊。虽然同是义诊活动,但医院的角色不同,B端义诊要淡化医院形象,侧重组织单位或机构的影响力提升,切忌喧宾夺主。B端义诊最常见的是上级医院帮扶下级医疗机构的义诊,若按照C端义诊的方式,上级义诊1次,下级歇业30天,下级机构组织义诊的积极性会大幅降低。
三、忽略义诊设计,参与感不足。
放桌子、挂条幅、发资料、摆摊问诊是很多医院最常见的义诊方式。义诊流于形式,达不到理想的效果,关键在于忽略了义诊设计。在义诊分区设计上,可分咨询区、诊疗区、互动区、科普区等不同区域,每个区域对应不同功能,提高义诊效率;在义诊流程上,可增加有奖问答、测评等环节,提升参与度;在某些疾病诊疗过程中(如疼痛),医生边操作、边讲解,患者现场分享治疗感受,提高群众认知,提升义诊体验。
四、缺乏义诊要求,标准化缺失。
义诊是展现医院形象和医德医风的窗口,若缺乏要求,会造成不良影响。院外义诊和院内坐诊有很大的区别,坐诊是一对一沟通,义诊会不可避免的成为一对多沟通,导致出现不同声音和不同看法,这时医务人员需要有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,否则会引起冲突;在义诊时,如果出现夸大塑造身份、承诺诊疗效果、贬低其他医院的情况,也会影响义诊效果;有些医生在B端义诊时,索要电话、添加微信,也会引起合作机构的不满。总之,义诊时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都要有规范、有要求。
五、触发义诊禁忌,风险性增加。
义诊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备案,并严格遵守义诊规范,履行备案承诺,否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。例如:泉州市医保局在一次专项检查中发现,泉州某医院在辖区某村进行了未备案的义诊活动,让13名有眼科病且有住院意向的患者住院治疗,并且还存在多收心电记录费用、超出医保支付范围报销药品等违规行为,违规金额达到5.4万元。医保局对该医院发出黄牌警告,并约谈了相关人员,同时收取了约10.8万元的违约金。
今天,最长伏天结束,气温将逐渐回落,各类各级医疗机构的新一轮义诊活动也即将启动,如何能够举办合法合规、有意义、受欢迎、高质量的义诊活动,是每个运营者都要思考的问题。如果想定制一套适合医院实际情况,区分C、B两端情况,覆盖前期准备、现场带教、后期评估的标准化义诊方案,请联系我们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