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3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关情况。会上,有记者对近年来公立医院“一院多区”的问题进行了提问。对此,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,公立医院发展“一院多区”,应合理控制分院区的数量,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。我认为,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只有“一院多区”一种选择,恰恰公立医院“一院多区”掩盖下的无序扩张,存在很多弊端。
“一院多区”无序扩张,冲击属地医疗机构发展;
我国目前的公立医疗机构以属地三级(一级是社区医院,二级是县区级医院,三级是市级医院)和省属为主,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建立分院成了很多优质医疗机构(以市属及省属三甲医院为主)的共同选择。这些分院在建立前,除罕见病外,患者在属地范围内基本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诊疗需求,分级诊疗勉强可以正常运行。分院建立后,一定程度上虹吸了患者资源,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发展造成冲击。
“一院多区”无序扩张,抬高患者就医成本增长;
医院级别不同,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比例均不同。分院建立后,患者由于缺乏对国家医保政策和医疗收费的认知,本能在一、二级医院治疗的疾病,却到三甲医院分院接受治疗,抬高了患者的就医成本,造成了患者对某些疾病治疗费用的认知误区。
“一院多区”无序扩张,暗藏滋生医疗腐败温床;
据公开数据统计,2023年1月9日-2月17日,39天的时间里,有26位医院高层陆续落马,其中17位曾任医院院长,9位曾任医院副院长;而在2022年的前10个月里面,全国有55位医院高层人员被立案调查。医院建设涉及到院区建设、医院装修、工程验收、设备与药械采购、人事选聘、人员培训、招投标等众多步骤和环节,其中暗藏滋生医疗腐败的温床。
“一院多区”无序扩张,涉嫌加剧医疗机构垄断;
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,从中央到地方,出台了很多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鼓励社会办医的举措,目的就是为了让医疗机构公平、合理的竞争,更好的为患者服务。目前,非公医疗数量庞大,除去小部分以医美、视光、口腔等消费医疗为侧重的医院外,大部分还是以疾病诊疗为核心,这些医院诊疗收费相比公立医院并不高,甚至有些收费比同等级公立医院收费要低的多。在分担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,还在自行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。如果公立医院以“一院多区”的名义,进行无序扩张,将会加剧公立医疗对行业的垄断。如何在鼓励非公医疗发展的同时,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基础,我认为是未来医疗改革的重点。
“一院多区”无序扩张,加大不良资产闲置风险;
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和地方的民生保障项目,主要靠财政进行支持。但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长,而大部分省市的人口却在降低和流失,如果发病率没有明显增长,那这些投资就会成为不良资产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河北医大二院的西院区和老年养护中心一体化项目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,总占地100亩,建筑面积16.05万平方米,投资金额约12亿元,其中综合医院将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及运营,以心脑血管、老年病的诊治为重点。但截至今日,历经10年的院区依然没有投入使用。
我认为,目前医疗行业最大的矛盾是医院数量和医院质量的矛盾。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中聚集,而在偏远或农村地区出现严重匮乏。很多弄村连卫生室也没有,乡镇卫生院缺医少药、没有专业的设备,只能到县医院去看病,看病难的问题很严重,这样的情况在北方农村并不少见。虽然通过人才、技术、管理“三下沉”的方式,对偏远及农村地区的就医现状进行了缓解,但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,有多少医院会把分院建到这些地方去呢!
说到底,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,核心是下沉,而不是扩容。
